撰稿人(语音输入、二润):萝北
润色(增补、行文、格式):Gemini
我看到光,从天空的一边划到另一边,是慧星,彗星来了。我难道还能坐在船舱里不动,忽视这美景吗?
去吧,去远方吧。
这周,我依然在细细品读同为INFP的瞬光寂暗 (dtysky.moe)大神的博客。内容浩瀚,远未及尽头,引我感触良多。
我注意到大佬的技术分享,很多时候会偏重技术实现与代码展示,较少铺陈项目全貌或设计理念。这样做,确实更能凸显技术价值,也更符合知乎等平台上技术爱好者的口味吧。
另外,发现一个有趣的网站,可以折出各种各样的纸飞机:Fold’N Fly,简单纯粹的快乐!
这个扣子(Coze)空间怎么有点像Cursor的Agent模式,万物抄Cursor是吧
不过工具链本身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新鲜的是还有谁不做Cursor那种Agent模式!
连Trae都越做越好了。等下这好像也是同一个公司的。
最近入手了AI配音软件DubbingX的终身会员。这款工具之前在我制作“不止于纸上的故事:童年篇”动漫PV时,为英语台词配音效果就相当不错,很有感觉。
为什么直接选择终身版?我曾与AI助手探讨过这个问题,它的分析很有道理:
7天会员确实会把咱”卡死”。当购买了7天会员后,会有一种必须在这7天内(实际上咱可能只有精力用2天)充分利用的压力,这可能会:
- 让咱匆忙完成配音工作,影响质量;
- 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创作体验;
- 迫使咱在不理想的时间点进行工作。
相比之下,终身会员这种自由度是有价值的。
- 创作体验: 如果这个工具能让咱的创作过程更加顺畅、愉快,减少技术障碍,那么它就有其价值!
- 创作自由: 终身会员带来的时间自由度,让咱可以在灵感和节奏来临时立即创作,而不必受限于会员期限。
- 心理负担: 如果短期会员会给咱带来时间压力和心理负担,影响创作体验,那么长期会员可能更适合。
- 创作的持续性: 如果咱打算长期坚持创作,那么一个长期可用的工具可能更有价值。
我深以为然。“‘我有这个工具,我可以做什么?’的思考本身就是创意的源泉”,就像解剖学知识对绘画技艺的贡献一样,拥有工具的掌控权,能极大地拓宽创作的可能性。
(顺带一提,买了之后确实没怎么用(草),就像在Steam上我都花钱买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玩游戏)
我身上似乎有一个莫名其妙就掌握了的技能——视频剪辑。我确信自己没有系统学习过,大概就是打开软件,把所有按钮都摸索试用了一遍,然后就会了,这种学习法用于许多软件都适合,像RPG Maker什么的,真所见即所得。
尽管剪辑水平也相当基础,但是完全够用了,不会的东西就直接上网查,比如时间滚动,任何人花五分钟就能学会。
所以说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你就已经有了做那件事的能力。
之前兴致勃勃剪辑的动漫短片,可惜没能在比赛中获奖,所以童年篇的动漫企划宣告暂停!可能这一部童年篇会加速转向文字游戏方向。获奖的有一个国内的岳飞传,还有一个忘了。
比赛链接在这里:官网
这比赛奖品本来包含配音软件和Vidu(AI视频生成)的会员,这下计划落空,只能自掏腰包了——这也是上文购入DubbingX会员的直接原因。
最近两周,我对视频创作的欲望格外强烈,剪辑工作自然也多了起来。无论是《梦境漫游者》的PV,《蔚蓝档案》的游戏视频,还是AI大赛的参赛作品,都倾注了不少心血。特别是处理我的配音口吃问题,往往需要把不流畅的部分一一剪掉。
我做了一个AI大赛视频,发布后收到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批评意见:
- 设计不够简约美观
- 背景声音太大
- 表达流利度待加强,声音不够自信。有些地方界面太小。
- 感觉不懂的人看了也不懂,懂了的人也不需要看了。
我的回应与反思:
确实,这些意见都非常中肯。
某日在小红书闲逛,看到一个帖子就是如何检查自己的异常情绪来源,底下有人评论说如果点赞过多少就做成小程序。我一看,这个主意不错,而且技术上似乎不难。本想尝试一下小程序开发,但研究后发现流程还是相对正式和繁琐。
念头一转,何不快速做一个Web版呢?于是,在我的老朋友Claude Sonnet 3.7的强力辅助下,整个网站的核心框架几乎在一次对话中就输出完成了!点此体验:异常情绪自检SOP 。当然,后期我还进行了一些样式上的微调。不得不再次感叹,Claude在前端开发上的能力真是出神入化!
顺带一提,我使坏在那评论区也发了网址,那位说点赞过多少就做小程序的人过了两天把自己的评论删掉了…(其实已经超过他说的赞数了)
救命我好坏啊!
从某种角度看,他也挺聪明的——他这个“点赞过XX就做YY”的承(画)诺(饼),就是零成本市场调研啊!如果点赞数多,说明这个方向确实有需求;评论区也能顺势聚集起第一批对这个点子感兴趣的潜在用户。这多是一件美事啊!
然后,嗯,然后我就带着半小时速成的网站闪亮登场给他截胡了(笑)。那边后续的沉默,以及最终删除评论的举动,想必也是五味杂陈吧。恐怕他会想:“这人怎么回事?有现成的流量和潜在用户都不要,直接把答案拍脸上了?这不按套路出牌啊!简直不能理解这种有钱不挣的人的想法!”
要知道拿了答案,用户就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了,那点个赞都不一定了!(人之常情)
所以说我真是“我行我素”,开着AI横冲直撞!
我的幸存者类游戏《梦境漫游者》依然在稳步推进。最近正准备为角色换上用VRoid制作的精美(可爱)模型。
在迁移UE5官方的Motion Matching示例(Game Animation Sample Motion)时,遇到不少预料之外的麻烦。幸好,在茫茫网络中找到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教程(教程链接,感谢原作者!),解了燃眉之急。
前阵子玩《蔚蓝档案》(BA),在“综合战术测试”中打出了一套自认思路清奇、操作亮眼的高光时刻,一时兴起便录制下来并发了视频。然而,当我信心满满地去搜索其他玩家的标题准备“借鉴”一番时,才猛然发现——我的天,这类视频不仅要打完,还得是追求极限高分的“作业”才值得被大家“抄”啊!
我这“娱乐通关”水平,怕是有点班门弄斧了。哎呀,但发都发了,就这样吧!
【蔚蓝档案】S15突破测试 全失误观赏流 三刀444 不是一档
谈到应试的时候,有时会说写作文如何限制了才华的发挥。但我想:
我们可以追求伟大,但不必执拗于在“应试作文”这一特定形式上就必须登峰造极。它更像是一个有明确规则、需要我们运用框架和策略去攻克的“敌人”。华丽的辞藻、深刻的立意,于我们而言,首先是内心的美学追求;但在“战场”上实际出手时,一招一式必然带着清晰的目的和指向性。
没有什么事情是“现在这个阶段做不了/不该想”的。只是在特定时期(比如高考备战期),我们会理性地选择将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优先级最高的目标上。重要的不是“不做什么”,而是“主动选择做什么”。这其中,是压抑还是释然?或许都有。压抑,也可以理解为对“敌人”(目标)的尊重与看重——为了达成目标,任何有效的战术策略都值得去尝试,兵不厌诈嘛!
重要的不是“不做什么”,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心界方法论。重要的是“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并不能带我们完成什么事。
本期周刊到此结束。彗星奇景或许短暂,但灵感长存,剪辑不息,创作不止。
扔出我们的纸飞机吧,在下一片海域上,又会有怎样的奇遇?
敬请期待。下期再见!